背景技术:
空气压缩机是一种用以压缩气体的设备。空气压缩机与水泵构造类似。大多数空气压缩机是往复活塞式,旋转叶片或旋转螺杆。离心式压缩机是非常大的应用程序。
空气压缩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但是现有的空气压缩机多为自然冷却,只能通过外界的空气流动来对其进行降温,其冷却效果较差,降低了空气压缩机的实用性,不便于使用者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空气压缩机,具备冷却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空气压缩机多为自然冷却,只能通过外界的空气流动来对其进行降温,其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空气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所述压缩机本体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吹风机构,所述吹风机构的底部贯穿压缩机本体并延伸至压缩机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散热机构,所述压缩机本体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吸热板,所述吸热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散热铝板,所述散热铝板的底部贯穿压缩机本体并延伸至压缩机本体的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吹风机构包括风扇,所述风扇的两侧均与支架固定连接,所述风扇的底部设置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底部贯穿压缩机本体并延伸至压缩机本体的内部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吹风管,所述吹风管的一端与导流管连通,所述吹风管远离压缩机本体内壁的一侧连通有吹风头,所述压缩机本体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气口,所述压缩机本体的两侧且位于气口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滤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风扇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防尘网,所述防尘网的材质为金属。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吹风管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管卡,所述管卡的外侧与压缩机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吹风头的总数量为二十四个且呈均匀分布,所述吹风头的直径小于吹风管的直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压缩机本体、支架、吹风机构、风扇、进风管、导流管、导向板、散热机构、吹风管、吹风头、气口、滤网、吸热板和散热铝板,使用者启动压缩机本体,压缩机本体工作并产生热量,启动风扇,风扇吸收外界空气并产生对流空气并导入至进风管内,再由进风管进入至导流管内,导向板将对流空气导向进入至吹风管内,最终由吹风头吹出,吹风头将对流空气进行导向并均匀的吹在压缩机本体内部的各处,使对流空气在压缩机本体内和热量进行混合并吸收热量,最终经过气口排出至压缩机本体外,这时滤网遮挡气口,并以此来使灰尘或杂质附着在滤网的表面,同时吸热板从压缩机本体内壁的底部开始吸收压缩机本体底部的热量,再将热量导入至散热铝板的内部,最终利用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的散热铝板将热量散发出去,解决了现有的空气压缩机多为自然冷却,只能通过外界的空气流动来对其进行降温,其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该新型空气压缩机,具备冷却效果好的优点,提高了空气压缩机的实用性,便于使用者的使用。
2、本实用新型通过风扇、进风管、导流管和导向板的设置,能够将外界的空气导入至压缩机本体内,再利用导流管将空气分成两份并利用导向板来对空气进行遮挡,使空气能够完全进入到吹风管内。
3、本实用新型通过吹风管、吹风头、气口和滤网的设置,能够将导入至压缩机本体内部的空气均匀吹到各处,使压缩机本体的内部能够全部被风吹到,同时气口能够排出多余的空气并利用滤网过滤外界的灰尘杂质。
4、本实用新型通过防尘网的设置,能够对风扇的顶部进行遮挡,避免外界的杂质和灰尘通过风扇进入到压缩机本体内。
5、本实用新型通过管卡的设置,能够增加吹风管的稳定性,避免吹风管倾斜或变形,防止了吹风管掉落,使吹风管工作的更加稳定。
6、本实用新型通过吹风头数量和尺寸的设置,能够使压缩机本体内各处都能被风吹到,使其散热的更加均匀,同时尺寸也限制了空气的流量,避免过多的空气被直接吹出所导致的其他吹风头不出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风扇俯视图。
图中:1、压缩机本体;2、支架;3、吹风机构;301、风扇;302、进风管;303、导流管;304、导向板;4、散热机构;401、吹风管;402、吹风头;403、气口;404、滤网;5、吸热板;6、散热铝板;7、防尘网;8、管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空气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1,压缩机本体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架2,支架2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吹风机构3,吹风机构3的底部贯穿压缩机本体1并延伸至压缩机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散热机构4,压缩机本体1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吸热板5,吸热板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散热铝板6,散热铝板6的底部贯穿压缩机本体1并延伸至压缩机本体1的外侧。
参考图2,吹风机构3包括风扇301,风扇301的两侧均与支架2固定连接,风扇301的底部设置有进风管302,进风管302的底部贯穿压缩机本体1并延伸至压缩机本体1的内部连通有导流管303,导流管303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板30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风扇301、进风管302、导流管303和导向板304的设置,能够将外界的空气导入至压缩机本体1内,再利用导流管303将空气分成两份并利用导向板304来对空气进行遮挡,使空气能够完全进入到吹风管401内。
参考图2,散热机构4包括吹风管401,吹风管401的一端与导流管303连通,吹风管401远离压缩机本体1内壁的一侧连通有吹风头402,压缩机本体1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气口403,压缩机本体1的两侧且位于气口403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滤网40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吹风管401、吹风头402、气口403和滤网404的设置,能够将导入至压缩机本体1内部的空气均匀吹到各处,使压缩机本体1的内部能够全部被风吹到,同时气口403能够排出多余的空气并利用滤网404过滤外界的灰尘杂质。
参考图3,风扇30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防尘网7,防尘网7的材质为金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防尘网7的设置,能够对风扇301的顶部进行遮挡,避免外界的杂质和灰尘通过风扇301进入到压缩机本体1内。
参考图2,吹风管40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管卡8,管卡8的外侧与压缩机本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管卡8的设置,能够增加吹风管401的稳定性,避免吹风管401倾斜或变形,防止了吹风管401掉落,使吹风管401工作的更加稳定。
参考图2,吹风头402的总数量为二十四个且呈均匀分布,吹风头402的直径小于吹风管401的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吹风头402数量和尺寸的设置,能够使压缩机本体1内各处都能被风吹到,使其散热的更加均匀,同时尺寸也限制了空气的流量,避免过多的空气被直接吹出所导致的其他吹风头402不出风。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使用者启动压缩机本体1,压缩机本体1工作并产生热量,启动风扇301,风扇301吸收外界空气并产生对流空气并导入至进风管302内,再由进风管302进入至导流管303内,导向板304将对流空气导向进入至吹风管401内,最终由吹风头402吹出,吹风头402将对流空气进行导向并均匀的吹在压缩机本体1内部的各处,使对流空气在压缩机本体1内和热量进行混合并吸收热量,最终经过气口403排出至压缩机本体1外,这时滤网404遮挡气口403,并以此来使灰尘或杂质附着在滤网404的表面,同时吸热板5从压缩机本体1内壁的底部开始吸收压缩机本体1底部的热量,再将热量导入至散热铝板6的内部,最终利用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的散热铝板6将热量散发出去。
综上所述:该新型空气压缩机,通过设置压缩机本体1、支架2、吹风机构3、风扇301、进风管302、导流管303、导向板304、散热机构4、吹风管401、吹风头402、气口403、滤网404、吸热板5和散热铝板6,解决了现有的空气压缩机多为自然冷却,只能通过外界的空气流动来对其进行降温,其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